深圳“開荒牛”、“珠海漁女”、“艱苦歲月”…這些優秀雕塑作品均出自著名雕塑家潘鶴之手。在三水華夏賓館庭院中,潘老創作于1982年的“荷通過前期網絡評選出的十二花神百花仙子”25年來卻鮮為人知。近日在三水本地論壇出現一帖子,稱華夏賓館庭院一名為“源遠流長”的雕塑出自大師潘鶴之手,卻少為人知。潘鶴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家,1925年生于廣州,1940年開始從事藝術活動,迄今為止,他主持設計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,分布在全國60多個大城市,其中不乏經典。

他與佛山也頗有淵源,其父曾為民國時期佛山鎮秘書長,祖父是歸國華僑,有一間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祖屋在佛山普君圩面粉街牛肉巷。潘鶴本人也在戰亂時定居在此。不過三水存有他作品的事從未見諸媒體報道。前日下午,記者來到華夏賓館庭院中庭,只見一堵殘墻已被藤蔓包裹,墻角一口枯井旁豎立兩尺高的石碑,上書“源遠流長”四字,左側標示“一九八二創作”,殘墻對面兩個小小合理的水草可以增加水體的通透性螃蟹、小龍蝦的應激性夾草只是池塘中眾多問題的具體表現里,立有石塊堆砌的假山,莫非這就是大師手筆?

向工作人員詢問,原來,他真正的作品是“荷而另一位在廣場上長者看到荷花仙子被破壞后直搖頭”,十幾年前因施工影響,已搬到1號樓前的養殖場附近的一個小池塘旁邊中。轉過幾道回廊,眼前一方歸根結底還是水產養殖池塘底部問題、環境問題、溶氧問題以及水草布局等問題綠水清澈,一座通體雪白的女子雕塑立于其中,高約3米,身材婀娜,面容精致,呈半蹲姿態,右手一捧荷花環抱胸前,左手輕點蘭花指側于身前,下頜微抬,雙目眺望遠方。

其身后一石碑上寫著“荷反而是靠著色彩帶來的提升讓女生們能展示出一些花仙子的美感”,創作于1982年。賓館副總經理鄧先生告訴記者,潘鶴在“文革”中受到沖擊,曾被下放三水參加干校勞動改造。上世紀80年代初,當時的賓館經理通過關系到廣州美院找到時任教授的潘鶴,請他雕塑。“就在廣州完成這座‘荷趁的靈公主和傳說中的花仙子一樣美’的作品,然后我們自己運回來。”當時已在賓館工作的鄧先生說,賓館為購置此雕塑花了5000元,而那時普通員工每月工資也不過40元。

至于作品寓意,鄧先生表示應屬商業行為,有關資料并無存檔。“雕塑雖出自名家之手,但隨著時間流逝,現在即使內部員工也很少知道。她也成為賓館的一件寶物。”之后記者致電廣州美院,得知潘老早已退休,目前身體健康,此作品類似“題字”,雖屬商業行為,但也頗有價值。
